深切缅怀我敬爱的父亲,信誉楼人敬爱的老董事长
总裁:张建港
2023年10月7日,我的父亲,信誉楼百货创始人,切实为他人着想文化缔造者,全体信誉楼人敬爱的老董事长,因病医治无效,与世长辞。
尽管老人家已经患病多年,我也有思想准备,但亲眼目睹他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安详地离开,我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的哀痛之情。尽管我不敢相信,也不愿接受,但这个陪伴了我四十八年,为我指明了人生方向,为包括我在内的近四万名信誉楼员工搭建起人生大舞台的人,真的离我而去了……
我知道,他的离开不只是我的哀痛——我的母亲,我的家人,以及父亲的老邻旧居、各界朋友,还有他的近四万名员工,甚至包括很多信誉楼的顾客朋友,都沉浸在深深的哀痛中。
我在心中默默追忆他的音容笑貌,缅怀他的崇高品格,回想他在平凡简单之中创造出非凡成就的一生。
父亲少年时期学习成绩优异,但因家庭原因,初中毕业他就回家务农,帮助爷爷奶奶分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在建筑队、煤建公司、食品公司干过多个工种,干一行,爱一行,深受领导器重和同事赞誉。在生产队当队长期间,他把一个落后的生产队带成了远近闻名的先进队,连续多年在黄骅县四级干部大会上做典型发言。
1984年春,父亲创办了信誉楼。他创办信誉楼,不是为了赚钱,而是为了搭建平台,让像他一样想做成一份事业的人、有共同追求的人,能够施展才华、体现人生价值。他常对信誉楼的员工说:“干信誉楼,就是我为大家搭台,大家来唱戏,都唱得大红大紫。”
于是,三十九年的时间里,从初期的几十名员工,到现在的近四万名员工,在这个大舞台上充分施展着才能,把信誉楼从280平米的小商场,变成了拥有43家门店,营业面积一百多万平方米,年营业额超200亿元人民币的大型商业企业,被誉为“从中国泥土中升起的世界商业标杆”。
我的父亲,实现了他年轻时候做成一份事业的朴素理想,而且是做成了一份了不起的事业。他留下的除了一个闻名全国商界的大型企业集团,更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他制订了“以信誉为本,切实维护消费者和供应商的利益”的经营宗旨,开出全国范围内的第一张信誉卡;
他创建了切实为他人着想的企业文化;
他提炼出了视客为友的服务理念;
他打造了一个教学型组织;
他把着眼点放在做企业而不是赚钱上……
他这些开创性的理念和举措,在中国零售业内深受敬仰,并被众多企业效仿。
他,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商业发展之路。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中,父亲大多时候是严厉的,但同时又是非常爱我的。
母亲经常提到一件事:我很小的时候得过一次肺病,当地看不好,去的沧州医院,待了好几天。那时的医院条件不像现在这样好,正是冬天,走廊里很冷,父亲就一直在走廊里,舍不得离开。还有一次是嗓子里长了个包,医生给刺破后流了很多血,父亲心疼得流下了眼泪。
一只猫生下小猫后死去了,我收留了这些小猫,用针管给小猫喂奶粉,把小猫养大了。父亲慈爱地夸我有爱心。
父亲创建信誉楼的时候,我年纪还小。不了解我以及我们家庭情况的人,可能会觉得生于如此家庭,我肯定是在锦衣玉食、鲜衣怒马的环境中长大。其实恰恰相反。不只是信誉楼初期只是一家小企业,就是以后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不缺钱了,父亲也从来没有在物质方面对我们大方过。而且父亲自己,也保持着自己一贯的风格——用他的常用语说就是“该花就花,能省就省”。
父亲有很严重的晕车的毛病。在十几年前他患病以后,为了外出看病或疗养时少受些罪,才购置了一辆好一些的房车。从1984年公司成立,到黄骅信誉楼大街上的黄骅老店开业以后,这十几年的时间里,父亲的交通工具一直都是一辆“铁驴”——加重自行车。也是从这辆自行车丢了以后,公司才购置了公务车。
不管是企业来了客人,还是有领导、朋友来看望他,父亲总是把客人领到家里招待,用簸箕撮些生花生倒桌子上,就当是酒菜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父亲就进入黄骅本地政协、人大,而他开会时的“行头”尤其是夏天的行头,在黄骅几乎是妇孺皆知——上身是挎带背心,下身是短裤,一把扇子,一个人造革的包。
父亲甚至不购置属于自己的房产,而是一直住在员工宿舍楼里。父亲得病后,是在母亲的坚持下,才购置了公司产权的两套两居室,打通成了所谓的四室,这就是我们一大家人团聚时的场所。
但父亲绝不是苦行僧。他有自己的爱好:他喜欢旅游,身体好的时候每年都会安排出行;他喜欢喝酒,得病以前,每天都会适量地喝一些他自己喜欢的酒;他还爱唱歌、弹琴、吹笛子——父亲专门安排了一个唱歌的大乐间,聚会时大家都会轮流唱歌;他得病之前,从他办公室里经常会传出悠扬的笛声……父亲是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快乐地享受着生活。
父亲对我们的“吝啬”,也是出了名的。我们姐弟三个结婚,都没有举办婚礼,全是父亲出钱,旅行结婚。而房子和车,则一概没有。我们自己想买房买车找到他,他会给钱,但钱是需要还的,而且还要付比银行贷款高的利息。
物质上的吝啬,来自于爱的慷慨。对于他在物质方面对我们的“吝啬”,我曾经也有些困惑。多年来的切身体会让我感悟到,这种吝啬是他作为父亲对于子女的最恰当的爱——财富需要自己去努力,父母不恰当的“无私”的爱,反而会让孩子没有了进取心,会害了孩子的一生。父亲这份恰当的爱,让我懂得了上进和自强。现在的我,也在学着把这份爱传递给我的孩子。
父亲虽然对我们吝啬,但他却一直关注公益事业,这些年为公益事业捐资超过千万元,企业获得过全国工商联“最具社会责任感企业”称号。对此,他一贯地保持低调。这些年受过他资助和帮扶的人太多,他不记,也不对人说。有人说他高尚,他不以为然。他认为,在自己的能力范围之内,帮人一把,对方受益,自己安心。2015年,父亲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2016年,我们家庭又被评为首届全国文明家庭,父亲进京领奖,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加上企业这些年获得过的其他无数奖项,包括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省文明单位、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单位、全国双评双爱先进企业,等等,可以说,这是国家、是社会对父亲的认可。
父亲有自己教育孩子的方式,也就是他的身边人经常听到他说的:少管不惯。相比其他人家的孩子,他给予了我们姐弟更大的自由发挥天性的空间。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他不会像有些父母一样“这不能做”“那也不能做”。他和我们的交流并不多,但小时候的我们如果表达出自己的想法,他会显得很高兴,会给予尊重和鼓励。对于我们的学习,他也没有像别的家长那样盯得很紧,而是说:“只要你们自己能接受就行。”我有了自己的孩子以后,他也经常教育我对孩子要“少管不惯”。
得病以前的父亲,是一位标准的严父。
我从三十年前进入企业之后,父亲让我在不同的岗位上进行历练。他安排我去做的很多工作,在企业内都是开拓性的、没有经验可循的工作。
我进入企业先后做过小电子、大家电等柜组的主任,企业准备成立超市时,父亲让我负责,至于怎么做,完全让我自己去想办法。再后来,我们尝试与别人合作,租用别人的场地开超市,父亲又安排我去做。第一家分店青县店开业,他安排我做楼层经理兼外事经理,做业务、管理的同时,学着和社会、政府打交道。第二家分店泊头店开业,我做了总经理。第一次到省会所在地开店——石家庄藁城店,我被派去做了石家庄子公司董事长。在石家庄期间,我尝试了事业部制度,也就是现在架构调整的雏形,收获了宝贵的经验……
没有前例可循的工作,会遇到困难,但我都想方设法地做好了。那些年里,我的工作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但我唯独没有从他老人家那里听到过表扬。
但现在的我,才真正体会到了他的良苦用心,他一心想让子女成长进步的心。
这些年,父亲的身体越来越不好。2020年,疫情期间,有一次他问我企业经营形势怎么样,受没受到疫情的影响。我把真实情况说了说,没想到一生坚强的父亲却感到了压力。看到父亲变得沉默,我赶紧宽慰他,说尽管有困难,但我们企业比行业内其他企业好多了,而且困难也是暂时的,影响也不会太大,父亲才放些心。
他一直保持着多年来的看书习惯,但这两年身体已经不允许他再做更多的思考了。所以,他只是浏览着看,看到有价值的文章,就会推荐给我,让我做参考。我能体会到,从他内心里还想着为我多做些什么。
这时的父亲,目光里全是慈爱,已经没有了以往的严厉。
如今,他走了,但他的精神依然在陪伴着我,陪伴着企业近四万名员工。
他缔造了切实为他人着想的企业文化,从做人到做事,从用人到经营,这种文化已经融入到信誉楼人的血液之中,它像空气和阳光,渗透在企业的每一个空间,充盈在企业发展进程的每一个细微处。
他的一生,是心底无私、胸怀坦荡的一生,是真实自然、简单到极致的一生,是切实为他人着想的一生,是智慧的一生。他的一生,平凡,简单,却平凡简单得令人高山仰止。
如今,他走了,他应该会非常放心,因为他的事业越来越蒸蒸日上,他的员工越来越健康快乐,他的老朋旧友,都在安享生活的甜蜜。
如今,他走了,他应该会非常放心,可是,他的亲人,他的乡亲们,却多了一份永远无法释怀的牵挂。
他是信誉楼人的精神领袖、人生导师,他的智慧影响和照耀了无数相信他、追随他的人。他的离开,是这些追随者无法估量的损失。他用自己不朽的思想,让信誉楼成为了“从中国泥土中升起的世界商业标杆”,而这不朽的思想,还将继续指引那些追随者向着愿景奔赴。
我们一定会继承他的遗志,把企业做好,向着做成百年老店努力。
敬爱的父亲,全体信誉楼人敬爱的老董事长,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