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前好友、社会各界人士缅怀
无缘之缘——咫尺的“传说”
——追忆张洪瑞先生
黄骅市援藏干部:高瑞良
在黄骅这个小县城工作生活了近50年,和黄骅这位家喻户晓的先生却未曾谋过一面,更不要说打过招呼、当面聆听教诲了。但通过“传说”,先生在我心中依然有着丰满、立体、鲜活、光辉的形象。
“自行车+公文包”。2002年从乡镇调到市直部门工作,那时常听同事们说起,市里组织重要的活动,先生总是骑着自行车参加,自行车把儿上挂着公文包。自行车是啥牌子?不知!公文包是啥样式?不知!听闻之后,只是好奇——-此人与众不同,便更多了对先生相关信息的关注。
“信誉楼期刊”。那时办公桌上常备的两本刊物,一本是《读者》,一本是《信誉楼人》期刊。从《读者文摘》读到《读者》,从中汲取人生的哲思,从《信誉楼人》期刊品读身边的小文、小事,激起内心向善的思考。
“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就是不简单。”这是信誉楼写在墙上,也是我引用最多的一句信誉楼名言。我在写文章时引用,演讲时引用,开会做报告时引用。愈思愈有味,愈品愈有理,总感不是言传,而是先生在身教。
“你们都被信誉楼洗脑了!”逢年过节或每周回老家,吃食基本上都是从信誉楼购买。父亲爱赶集,也常摆摊儿卖卖自家小园儿的瓜果蔬菜,所以对商品的价格能掌握到小数点儿之后。在比较完价格之后,常权威发言:贵那么多,非要从信誉楼买,你们是不是被信誉楼洗脑了?我和妻子常相视一笑,回曰:在信誉楼买,放心呢!心曰:如果让信誉楼越洗越善良,越洗越纯洁,越洗越诚信,那就多洗洗吧。
“信誉楼是你们那的啊?!”从事招商工作,出差的时候多,接触外地的客商朋友机会也多,无意间聊起他们老家有信誉楼,或他们知道信誉楼,必自豪地说:信誉楼是我们黄骅的,总部在黄骅!他们常投以羡慕的眼神,有时也讲述一些关于信誉楼的亲身经历。那些令他们感动的细节,在我听来,好像在黄骅信誉楼都发生过。不禁窃喜!
未曾谋面,只是听闻,身效先辈,心仰先生。先生是一座宝藏,越挖越有品质;先生是一座高山,越攀越有维度;先生是一池清泉,越品越有回甘;先生是一面旗帜,越追越有重天。点滴小记,以缀慕思!
2023.10.10,于西藏阿里地区
遥 望
黄骅市作协主席、《渤海潮》总编:王福利
信誉楼的创始人走了,走时留下了太多关于商业神话与精神文明的财富。
不认识张洪瑞先生,从未有过一句话的见面交流,但像很多黄骅本土人一样,并不影响与信誉楼、信誉楼创始者的亲近感。在过去的许多年里,提到京津等周边地区的人们纷纷拥至黄骅信誉楼,是身为黄骅人的一份骄傲。虽未与商业神话缔造者有过谋面,但还是要表达深深的谢意,在黄骅一名普通人的心里,他的最大贡献,是让黄骅人多了这样一份面向全国的骄傲。
是商业的成功,更是做人的成功,更是成就了更多人的成功。我除了像其他忠实顾客一样的身份外,没有更近距离地与这个成功的商业集团有过再多交集,但这么多年,在生活流过的一个个阶段,我身边那些与信誉楼有着最亲近关系的亲戚朋友同学同事,又时时传递着关于信誉楼的种种奇迹,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信誉楼带给他们的自信与成功:有一位身在农村的亲戚,因为在信誉楼有了一个管理者的身份,在农村的家族里成为“说说道道”的存在;有一位同事,曾毅然放弃铁饭碗,从信誉楼的一名普通员工做起,在信誉楼的平台上实现着梦想;也有一位同学,从信誉楼创立不久的九十年代就来到这个舞台,这么多年,每一次看到他,都是充满了事业成功的朝气;还有很多我认识的人,用他们的人生状态,展现着信誉楼的发展状态。我始终认为,他们遇到这样的企业和企业带领者,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充满着幸福的。
信誉楼商场里依旧消费火爆,无论这个商场开在哪里。在黄骅的街头,少了一位骑着旧自行车、穿着朴素的老人。这样的一位老人,走在人群中是很容易被忽略的,这就是一位邻居老大爷。平平常常地做人,不管是年轻时身上带着十多万的贷款,还是多年后以亿计的资产,还是那身衣服,还是那种心态。这种状态与气场,与走进信誉楼商场里带给人的感觉有着高度的相似。个人觉得,这是把人格品质注入到具体的经营中,而到底是用了什么魔法、有着什么样的管理秘诀,研究企业的专家学者们给出了很多答案,我对此毫无研究,但并不影响对一位老人以人格品质融入商业品质的敬仰。
回忆起街头人群中那个不起眼的老头,看看柜台前信誉楼员工带给顾客的心情舒适,这就是一个本真、诚信、良善的人应该活成的样子,这样的好人还需要太多太多,这就是一个让员工当成家、把顾客当家人、让与之关联的所有人都感觉到踏实放心的企业该有的样子。当把那么多优秀的品质与习惯,融入到一个企业中,就有了那么多人理想中的样子。
关于信誉楼,黄骅人想说的话很多,也似乎比别处更有发言权。一个商业大厦长青不衰、永葆韶华,也会让人产生错觉——为这座大厦奠基的人,也会永远年轻,永远保持着大家心目中应该有的样子——平淡而睿智,平和而深沉,平常而淡然,那个平平实实的、却为城市增添了商业文化坐标的老人,那个从两脚沾泥的生产队长成为全国零售业知名品牌的董事长,同样以做人之信誉,永葆着一张年轻常驻的笑容。
我想,多少年后,走进消费者越来越多、影响力越来越大的黄骅信誉楼时,回忆里还会有那位老人清晰的模样。
怀念先生(外一篇)
黄骅天天食品人力资源经理:阿 涵
“有的人死了,其实他还活着。”张洪瑞先生就是。先生创立的“切实为他人着想”的企业文化,让他的贡献永远彰显,也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这是我在一个群里的留言。
我熟识先生,但先生不认识我。唯一的一次近距离接触是在数年前寇老师组织的一次信誉楼社会监督员工作聚会上。先生为不能分身陪我们用餐深表歉意,态度谦和,没有架子,语气诚恳如老家旧邻。我隔桌望到先生,想,奥,这就是张洪瑞先生。后来再也没有机会见到,这不妨碍我对他的尊重。
先生的事迹与“论语”时常出现在书报上,这当然很重要,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先生创立的信誉楼买卖模式——与顾客换位思考,人性化营销,切实为他人着想。还有一个颠覆了传统商家的理念:店大不欺客。被尊重,成为了一步迈进信誉楼门槛的顾客的暖心享受。
永远有多远,永久有多久?可是我还是要说,张洪瑞先生将长久榜样于商家,将长久口碑于消费者,将长久成为黄骅人的骄傲。前无古人,后有来者吗?我们当然愿意期待。
丧事从简,先生将自己的人生风格一贯到底。就是这样与众不同,这样让人深思感佩。
一个作家,身后的“活着”莫过于多少年后还有人读他的书。若干年后,还有信誉楼人坚守“切实为他人着想”的理念,那就是先生还活着,不死。
我不是信誉楼人,我也无缘与先生成为朋友,平生也只有一面,甚至连句话也没有当面说过,可我却很怀念他。我的这种心理在黄骅老百姓中应该不在少数。我些微有点后悔,就像后悔多少年前就没有去天津拜见一下孙犁先生,同样,我就一直没有勇气去张洪瑞先生那里叩一下门,这让我的这篇小文作的没有份量,甚至我都不知怎么称谓,想来想去,还是尊称一声“先生”吧。
套用一句名言:先生人去后,顾客闲谈时。
先生,您走好!
布 衣
《怀念先生》发群后,得到了意想不到的反响,我知道,这是碰到了人们善良的敏感。
留言里,大家对张洪瑞先生多有敬仰,不吝赞誉,不乏“善人、圣人、贤人、好人”之誉词。我倒认为,有一个词最适合先生:布衣。
风格似农,谦和如邻,谈吐犹旧友邂逅,待人是雨后街头话农桑。听说,先生晚年隐居,不带手机,功成身退,远离热闹,茅舍山居,独享安静。这又是高人了,也是大境界。
试想,这样的人内心世界该是多么的干净亮堂,该拥有多美的人生风景!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格魅力了——语气谦和,待人和善,行事不逾矩,稳达安静。
常作天真想:假如突然间,信誉楼不存在了,黄骅的老百姓会怎么样?信誉楼文化的坚守,其实守住的不仅是商厦自身的文化瑰宝,守住的还是一块传统道德净土:大商不奸。站在顾客的位置做买卖,把个原本唯利是图的行当,做成了暖心热肺的亲戚。在诚信缺失的时代,信赖,倒成了这个地界儿的平常,也让黄骅成了诚信之城,让黄骅的百姓皆为诚信之人。
信誉楼几乎就是一本大书,道理昭然,开卷有益。它的“世说新语”能为所有接触到的人们解惑。从这个意义上说,张洪瑞先生应该还是一位布道者。在古代,一个人创立一家学说被尊称为子,如果我们把创立信誉楼企业文化的人也授此誉,过分吗?我的朋友说,信誉楼文化是“一种可以复制的商业模式”。我由此想,当这个文化模式不断裂变成大气象时,这份社会贡献怎么称量?
一个人,活着被尊重,身后被怀念,不是因为他拥有多少钱财,而是他对这个大众社会有过多少贡献,对他人有过多少平等人性关怀。我把《怀念先生》发在最早看到“讣告”的大赵村农场群里,曾在信誉楼工作过的一位吕姓女士看到这篇文字打电话给我,想荐稿。说到先生,她竟一时哽咽。那一刻,我就懂了:做人如先生,可作商家鉴。
知味斋主蓝梦女士把《怀念先生》发在公众号上,据说点击量不少。我知道,这是因了人们发自内心的对张洪瑞先生共同的尊重和敬仰。怀念一个好人,一个大贤,本身也是一次自我道德救赎。
自我布衣,百姓情怀,守住本色,甘做隐者,环顾左右,还有几人?